6月15日,在上林县三联村云陆庄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里,农户收获放养的鲤鱼,笑逐颜开。本报记者 徐天保/摄
上林讯(记者/乔晓莹吕海锋)“排水,开镰……”6月15日,在上林县大丰镇三联村云陆庄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稻秆上垂着沉甸甸的稻穗,稻秆下泥鳅、塘鲺、禾花鲤等在田里穿梭,村民们忙着割稻、抓鱼。
这里的土地曾因常年受水患,休耕过一段时间。2020年底,上林县政府调研农村休耕闲置土地问题时,科普了“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云陆庄村民陆茴香知道后,看好发展前景,流转172亩连片休耕地,改造成了水田。
上林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代。2012年,“上林大米”成为广西首个列入地理标志保护的大米产品。
虽说“稻鱼共生”是一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在上林大规模种养尚属首次。
一开始,由于不施用化肥,秧苗不长个,出现叶黄、有虫等情况。村民议论纷纷:“秧苗肯定活不了”“得赶快喷药追肥”……对此,陆茴香没有理会,事实证明陆茴香是对的:当鱼苗放进田里后,情况出现了转机,不到一个星期,稻苗变得绿油油,稻秆也粗壮了许多。
据了解,“稻鱼共生”事实上是一个立体生态循环系统,即水稻为鱼提供稻花和有机物质,而鱼产出的粪便又可作为稻苗肥料;田鱼喜钻泥土,促进肥料分解,更利于水稻生长。
与其他推行“稻鱼共生”的地方相比较,上林县所采用的是高密度养殖。种养期间,基地会不定时补充深井水,保持水体恒温;并投放一种名为百草料的独特食料,这种食料会产生大量螺旋藻,在成为鱼食的同时,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氧气,产生大量的菌胶团,进而保持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稳定。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单一的高密度鱼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又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大大提升大米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上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慧红介绍道。
当天,经过测算,基地亩产稻米约400公斤,达到常规种养模式的平均水平。“鱼苗投放时,泥鳅和塘鲺分别是每公斤800尾、40尾,现在收获测重达到每公斤120尾、16尾。”陆茴香细算了一笔账,仅田鱼一项的纯收入就能达到每年每亩2万元。目前,基地还帮助了139户农户增收。
据了解,上林县结合旱改水项目工作,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三季水稻试验种植,目前共有3个试验基地300多亩。下一步,该县将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为契机,不断探索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做法,进一步丰富水产品品种,打造休闲农业、民俗体验等旅游产业,延长稻渔共生种养产业生态链,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山水田湖融合发展之路。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
拥有国家A级景区9家,各类特色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约13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自治区级旅游生态示范区2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家……如今的上林县,处处是风景,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0公里,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半小时旅游圈”。 【详细】
5月11日,自治区主席蓝天立深入南宁市上林、马山两县,实地检查校园安全工作,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进行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部署要求,树牢安全发展理念,落实落细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坚决筑牢校园安 【详细】
3年前,小龙虾养殖在南宁市上林县还是一片空白。如今,上林县依托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试点工程,以小龙虾、澳洲淡水龙虾为代表的“上林虾”迅速成为市场新宠,打造出一块田既有虾又得稻的靓丽风景,更崛起一个产值5500多万元的高值渔扶贫产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