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5月22日讯(通讯员 李茁源)5月21日,“中国蚕学会宜州蚕桑产业研究院”在河池市蚕种场挂牌成立。当天“宜州桑蚕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服务中心”也在此正式启用。
据悉,该研究院将通过整合中国蚕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河池市农业农村局和宜州区人民政府相关科技创新资源,开展蚕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发展战略研究及蚕桑产业技术研发合作。其具体目标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结合宜州蚕桑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科学普及等科技服务活动;开展蚕桑全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组织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开展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蚕桑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和难题,提升科研开发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二是助力宜州顺利实施国家蚕桑产业“一县一业”示范项目,推进蚕桑科技成果的落地示范应用,引领宜州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通过利用研究院专家团队技术力量,建立智慧蚕业云平台即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家蚕养殖智能农业系统,实现家蚕养殖过程视频及温湿度远程监控、预警和辅助决策,实现远程技术指导和及时解决问题的生产智能化管理,提高基地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养蚕成功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宜州桑蚕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则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实现家蚕养殖整个过程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并通过建立家蚕养殖过程AI识别模型及算法、家蚕生长监测数字化模型、家蚕养殖效果综合评定数字化等模型,实现对家蚕养殖环境的远程监管与过程的精准调控,使家蚕养殖过程规范化与标准化,在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的同时,通过平台沉淀形成可推广的数字化家蚕精准养殖技术。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
记者从6月23日召开的2021年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系统培训班上了解到,广西深入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扎实开展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为农业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广西农业数字化水平在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DEDI)中位列全国第5名。 【详细】
6月24日,记者从南宁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良庆百香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南宁市第9件地理标志商标。 【详细】
近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联合下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专项(广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我市10个县区共获中央预算内投资29394万元,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27.5万亩。 【详细】
6月14日,记者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端午节假日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1242.32万人次,同比增长188.7%,与2019年同比增长32.1%;实现旅游消费90.17亿元,同比增长250%,与2019年同比增长38.7%。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