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八桂城乡 美丽宜居

  如画的广西乡村

  广西在14个设区市轮流举办园博会,通过举办一次园博会,为当地建设一座公园,市民休闲娱乐多了一个好去处。图为桂林市小学生游览桂林园博园。麦光荣/摄

  广西在全国首创“一人一卡,全区通用”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模式,建筑工人通过桂建通卡领取到工资,十分开心。刘文华/摄

  棚户区改造让众多困难群众“出棚进楼”,搬进敞亮舒适的新房。图为钦州市白石湖片区城中村改造拆迁回建项目。宁国用/摄

  ①广西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在推进乡村建设中注意传承乡土文明。

  ②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引入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昔日的臭水沟华丽转身为湿地公园。邱勇哲/摄

  ③广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图为柳州白沙污水处理厂。

  南宁南湖绿色盎然。 王日光/摄

  这是一帧帧动人的画面——城市新区崛起、高楼林立;老城旧貌换新颜,焕发新活力;城乡路网通达,高桥飞架;乡村干净整洁、风貌提升;万千群众喜迁新居,绽放幸福笑颜……

  这源自于一项项重大工程的落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美丽广西宜居城市、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等活动相继开展。

  数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八桂大地城乡旧貌换新颜,在保持山清水秀良好生态的同时,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科学领导下,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打造壮美广西,为八桂群众幸福安居努力奋斗。

  1有居:密织住房保障网络

  2018年春节前,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楼村的贫困户周庆秘老人一家告别了土坯危房,搬进了新建好的楼房。

  “下雨不担心漏水,台风来了也不再担心房子会塌。”70多岁的周庆秘深有感触地说。1941年出生的周庆秘,小时候住的是茅草房。1972年,他和兄弟自制泥砖建起了土坯房。40多年的风吹雨蚀,土坯房逐渐变成了危房。

  2017年,得益于广西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周庆秘依靠危房改造补助,拆除土坯房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新房。

  在广西,大部分村民靠自力更生早已住上了新房,少数和周庆秘一样的贫困家庭,近些年来也陆续在政府的帮扶下,告别了危旧房。2009-2018年,广西共改造172万户农村危房,解决了近700万农村贫困群众的安全住房需求。

  在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大力推进。广西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1年以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累计开工150万套,基本建成82.44万套,发放租赁补贴21万户,惠及600多万城镇住房困难居民,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面从不足8%提高到25.3%以上。

  自从1992年广西开始推行住房公积金政策以来,缴存职工达到356.35万人,累计缴存余额1190.91亿元,248.62万职工依靠住房公积金实现住有所居。

  在广西,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圆了“安居梦”。

  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秉承着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保障理念,我区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在逐步改善,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从1998年的16.38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31.80平方米,过去一家老小挤住筒子楼的现象已逐渐消失。

  2优居:建筑质量提档升级

  采用隔热保温性能好的材料,室内基本达到恒温,降低空调使用率;安装节能灯具、屋顶太阳能系统、地下室光导系统,节约照明用电率达80%,基本实现水电零公摊;小区建设人工生态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52%,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住户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中水系统,“变废为宝”用于冲厕、绿化灌溉及景观补水。

  这是广西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小区南宁市常青藤小区,整个建筑群体均为绿色生态化建筑。随着经济发展,广西建筑业实现转型升级,住宅质量提档升级,居住条件日渐改善,人民从过去的“忧居”跨越到“优居”。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近1.35亿平方米,累计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279个,其中有16个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2017年1月1日起,全区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017年,广西启动“住宅工程质量用户满意度四年提升行动”,从加强勘察设计、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管理,加快完善综合提升措施四方面,重点解决住宅工程质量突出问题,住宅工程质量用户满意度已经从2016年的75.9%提升到了2018年的82.8%。

  建筑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建筑工人的付出。

  2018年底,桂建通——广西建筑农民工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正式上线,探索从源头确保建筑业用工企业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杜绝欠款欠薪事件发生。同时,依托平台对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工人素质,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解决建筑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广西方案”,得到了中央多家知名媒体关注。今年4月,全国建筑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现场会在南宁召开,广西经验赢得了各方赞誉。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全面完成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用水报装、用气报装三项重点指标百日攻坚行动任务目标,全区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备案类与核准类项目办理时限分别压缩至50和60个工作日。

  3安居:以人为本更舒心

  近年来,广西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城乡居民住得更加舒心。

  海绵化改造让广西有了更多“会呼吸”的城市。截至2019年6月,全区设区市约有173平方公里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占设区市建成区总面积的12.2%以上。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启动,“马路拉链”“空中蛛网”逐渐减少。截至目前,全区在建项目50个,累计建成廊体101公里,管线安全运营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构建绿色生态环境。截至今年7月底,全区累计建成县级及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114座,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431.9万吨。我区已累计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488个,配套污水管网约2300公里,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建制镇比例接近70%。

  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持续推进,今年底14个设区市将全部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城市市政公共厕所建设深入开展,2015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新建、改建市政公厕2485座。

  2017年广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8个通过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验收的省区之一。至2018年底,全区已建成515个乡镇片区处理中心和1268个村级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广西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13%。在广西乡村生活的村民,也享受到了和城市一样便利的基础设施。

  声势浩大的“厕所革命”在八桂乡村全面铺开。2017年,全区共完成改造建设卫生户厕1025万户、无害化户厕655万户,分别占农村总户数的92.4%和59%。

  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建成通屯道路3.91万公里,2018年底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砂石路或硬化水泥路。全区农村客运通达率达85%,组织开展了3000个村屯的公共照明试点项目。

  2018年底,我区又启动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45万个村庄开展“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共清理村庄垃圾77.83万吨,消除村庄黑臭水体2.48万处,“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问题得到显著缓解。

  4宜居:绿色生态城乡环境佳

  住在柳沙半岛的南宁市民李兰常常到环绕半岛的滨江公园散步。去年,邕江两岸的滩涂景观带全部经过整治,建成了公园,傍晚或周末,经常可见三三两两散步嬉耍的人群。

  广西一直在大力推动城乡园林绿化工作,打造更宜居的城镇和乡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目前,南宁市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柳州市、桂林市、百色市等9个城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凌云县、鹿寨县、德保县等8个县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同时,从2011年起,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在14个设区市轮流举办,通过举办一次园博会,为当地建设一座综合性公园,推动各地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广西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由2012年的29.29%提高到2018年的3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2年的10.02平方米/人提高到12.69平方米/人。

  此外,2016年起广西全面启动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目前全区70段黑臭水体中已有64段完成整治或初见成效,黑臭消除或基本消除的比例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趋好。

  在广西农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村民不仅在房前屋后栽满蔬菜果树,更将绿色留在家里村中。

  从2015年起,全区推广建设绿色村屯创建活动,目前已完成两批共计1003个绿色村屯创建任务,乡村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70年间广西村镇越来越美丽,城市越来越宜居,壮乡大地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嬗变。70年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新的起点。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加快建设宜居城乡,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赞 (0)踩 (0)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