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仍存在争当贫困户的“怪”象——以凌云县朝里瑶族乡为例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调整凌云县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本人从今年6月份选派到朝里瑶族乡平塘村担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作为驻村工作队员,我在遍访的过程中,也收到不同信息和听到不同的声音,发现脱贫攻坚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一是有的非贫困户认为国家太重视贫困户而好像冷落了自己;二是有的贫困户依靠国家扶贫政策领取低保金和各种补助等,一个月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现在是越扶越懒干脆不干活了;三是发现群众“争当贫困户”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现就针对本人所驻的平塘村实际为例,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平塘村基本情况

  平塘村位于朝里瑶族乡东南部,与本乡九联村接壤,距县城37公里,距朝里瑶族乡所在地22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有7个自然屯,全村254户1111人。2013年底贫困户103户503人,2014年脱贫25户119人,2015年脱贫19户91人,2016年脱贫5户27人,2017年脱贫4户24人,2018年脱贫19户96人,还有31户146人未脱贫。现在未脱贫摘帽的贫困户是脱贫中的“硬骨头”,脱贫压力还很重,但在走访当中,目前还发现有群众“争当贫困户”现象仍然存在。针对今年几户反映的问题和要求,我们开展了入户精准识别打分和民主评议等工作,他们的条件已经超过国家规定执行的标准,有力地打消了他们“争当贫困户”的念头。

存在问题的现象

  一是部分群众产生“横向对比”心理。部分边缘户、中间户的对比心较强,与本组全村对比,反映有个别贫困户家庭各方面都比他家好还评得贫困户。通过走访确实存在有部分边缘户、中间户应该纳入贫困户或低保户未纳入的现象。

  二是部分群众产生“利益驱动”的想法。通过扶贫政策宣传和入户走访,部分条件比较好的群众受利益的驱动主动找联系村领导、包村干部、村、组干部或直接找到驻村工作队,口头或书面要求列入贫困户。

  三是部分群众产生“不跑不得”的想法。有些群众则是存在你不跑指标会白白给你吗?的想法,从组到村上(乡)镇,既找组织说,还撺掇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联合到村上、(乡)镇上“要指标”。

  四是部分实际生活在一起群众有利用“分户”套取指标的思想。特别是我们的瑶族同胞,在政府宣传政策和贫困户识别的过程中,纷纷到派出所分户口,把老人的户口单立户头的想法。在识别的过程中,当分户的一方没有被列入贫困户的情况下,他们又利用实际生活在一起为由,要求把实际生活在一起的人口列入贫困户。

  五是部分群众产生间接“压”的怪招。个别群众为入列贫困户,通过找亲戚朋友拉关系,到处打听看谁能“压”联系村领导、包村干部、村、组干部及驻村工作队队员,让其在某单位工作或经商办厂等“有头有脸”的亲朋好友以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说说好话,要求在入列问题上给予“关照”。

  六是部分群众有“缠”的思想。个别群众,自己不愿履行赡养义务,鼓动年老体衰、不明事理的老年人到村上、(乡)镇上以“静坐”、吵闹甚至谩骂、抱腿等形式天天缠访不休、周而复始的要“当贫困户”。

存在的原因分析

  从客观方面讲,部分群众争当贫困户的行为有一定的正当性,它体现了群众权利、利益意识的觉醒。是否入列贫困户,事关切身利益,群众当然要关注、要争取,这似乎无可厚非。但利益意识觉醒不是唯一的原因。从表面现象来看,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部分群众怕“掉队伍”的心理。因为各种原因,部分真正需要入列的贫困户在近些年的工作中未能纳入,当新一轮政策到来后,主动向基层组织靠拢,积极申请入列贫困户,不想再一次掉队。

  二是部分群众有“懒依赖”的心理。个别贫困户是吃惯了“救济粮”,花惯了“政府补贴款”,不想着主动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是依赖当地党委政府,“坐地等花开,等着别人送”。新一轮政策来临,当然要争先恐后地争当贫困户。

  三是部分群众有“占便宜”的心理。通过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和帮扶,不少人发现,脱贫攻坚的配套政策含金量很高,觉得上级或帮扶单位不是发钱就是给物,有油水可以捞一把,特别是“八个一批”配套政策的出台,部分人觉得“虽然我不是贫困户,但政策是国家给的,不要白不要,别人要得我也应该得。”

  四是部分群众有“虚荣攀比”的心理。有些人自身并不贫困,但虚荣地认为,现在政策这么严,我能戴上“贫困户”的帽子,说明我在村里、县里人缘广、地位高、说话算个人物,比你张三、李四强、比你王五厉害。

  特别是后面两种心理在边缘户、非贫困户之中表现突出,也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拨开这些“争当贫困”的外衣,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一是政策宣传不准。脱贫攻坚工作面对的是特定群体,部分扶持政策也是针对特定的帮扶对象,部分干部片面强调政策的好处、实惠,让部分群众产生了“不占便宜就是吃亏”的想法。

  二是入口把关不严。2014年至今,连续开展过多次贫困户摸底工作。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把关各显神通”,贫困户入列标准由最初的人均纯收入,到后来“民主评议”,繁多变的入列标准,让不少识别干部摸不着头脑,把握不准标准,特别是曾有过“指标”式的数字分配,导致不少(乡)镇“百里挑一”,搞变通、把关不严让不少边缘户、中间户也挤进了贫困户序列,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新一轮扶贫政策启动后,这些人理直气壮地要继续争当贫困户。

  三是扶贫方式方法不当。在现实帮扶中,物质扶持的多,精神引导的少;“一对一”式帮扶多,普惠式投入少,无微不至的“保姆式”扶贫,导致先富与后富群众之间的心理差距,部分人甚至感叹“起早摸黑卖命苦干到老死,不如等党的好政策送上门”。

  四是群众思想教育跟不上。除了上世纪开展过的“扫盲”、“社教”等大规模的群众性教育活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则是持续的给群众“松绑”,物质在丰富、收入在增加,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却日渐淡化,部分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却抬头。不少干部主观地拔高群众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忽视了农民的先天禀赋和“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传统思维、宗族实力及利益小团体的现实影响,让“民主”变了味。

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对扶贫干部的管理,压实责任。一要经常性的开展明督暗访。通过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治理,曝光干部作风问题,加大对村干部、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相关干部的执纪问责力度,避免工作不实搞形式、走过场、假扶贫。二要严格督促考核,传导压力。脱贫攻坚工作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对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既要有时间节点还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统筹乡镇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四股力量,量化考核指标,层层传导压力。三要鼓励激励,增强工作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积极评优树模,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先进,鼓励先进,提拔先进,在脱贫攻坚工作领域内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动力,继续开展好培育“五最”新型农民活动,各个行政村(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继续深入村屯与群众拉家常、宣传扶贫政策,倡导全县人民群众争当“最爱国、最守法、最勤劳、最诚信、最友善”“五最”新型农民。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五最”新型农民活动评比表彰方案。

  (三)厘清政策边界。一是政策界定要严。不能笼而统之,模模糊糊,让干部、群众摸不着头脑。二是政策解读要细。不能懒政怕事,把惠民政策藏着掖着,秘而不宣;或在政策制定上,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只有原则没有细则,让群众觉得好政策是“看得见摸不着”,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口惠而实不至。三是政策把握要准。既不能政出多门,自行解释,自由发挥;干部也不能心存私念,自由解读,过度解读。

  (四)树立正确导向。一要表彰先进。既要表彰工作突出的干部,还要表彰勤劳致富、自主发家、主动脱贫和主动退出贫困户序列的先进户,也要表彰那些先行先富、带头共富的富裕户,消除裂痕,弥补不同群体、阶层间的心理差距。二要弘扬新风。通过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定民约村规,积极发挥乡贤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新风尚,助推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役。三要审慎兜底。对丧失劳动力或有特殊原因无法自主脱贫的,要尽力兜底,不掉一人。但坚决把那些好手好脚而不干事的懒人、闲人剔除兜底之列。要创新思路,找准适合这类人脱贫致富的良方,为他们创造脱贫致富的条件和环境,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力量走出困境,脱贫致富。

  总的来说,精准脱贫讲的是实事求是,要以群众利益为根本,把脱贫摘帽作为最终目的,在工作上要不断创新,扎实推进,才能有效减少或防止争当贫困户的“怪”现象发生。

赞 (0)踩 (0)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