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小县城“袁”来稻花香 种植户:我们不能辜负袁老

    图为5月24日,民众在悼念袁隆平院士。  杨宗盛 摄

  图为5月24日,民众在悼念袁隆平院士。  杨宗盛 摄

  桂林5月24日电 题:桂北小县城“袁”来稻花香 种植户:我们不能辜负袁老

  作者 赵琳露 杨宗盛 蒋丰慧

  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神农稻博园,一座“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雕塑,正对着数百亩稻田。放眼望去,连片的稻田绿油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5月24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长沙市举行。袁隆平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图为5月24日拍摄的联德村示范基地稻田。  杨宗盛 摄

  图为5月24日拍摄的联德村示范基地稻田。  杨宗盛 摄

  袁隆平曾六次到过灌阳,与灌阳水稻生产结下不解之缘。连日来,当地民众纷纷自发前来神农稻博园悼念袁隆平院士。

  灌阳县地处广西东北部,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之称。就是这座偏僻的农业小县,“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连续11年稳居广西第一,被袁隆平誉为“广西超级稻高产第一县”和“超级水稻种植水平一流”。袁隆平说过,灌阳的良田土质不粘不沙、不酸不碱,是个发展超级稻品种的“风水宝地”。

图为5月24日拍摄的联德村示范基地稻田。  赵琳露 摄

  图为5月24日拍摄的联德村示范基地稻田。  赵琳露 摄

  24日上午,当地水稻种植户史维军正在田间察看禾苗长势。史维军今年种了30亩稻田,还实验种植了多个水稻新品种,目前禾苗长势良好。“袁老让我们好好种田,我们不能辜负他。”

  史维军说,袁老生前多次来联德村指导,村里水稻种植产量步步增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袁老每次来都要走到田间地头,察看水稻生长,仔细询问村民种植情况。

  “以前常规稻平均亩产300多公斤,现在超级稻收割之后能长再生稻,我去年平均亩产超过1200公斤。”史维军说,除了提供良种,每年还有技术人员来指导播种、插田、田间管理等,现在农民对种田的积极性很高。

  位于黄关镇联德村的“超级稻+再生稻”示范基地创建于2010年,是袁隆平院士领衔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之一。2017年11月4日,87岁的袁隆平来到该示范基地,亲自参与“吨半稻”现场测产验收。当年灌阳县超级稻百亩攻关基地再生稻平均亩产首次突破500公斤,头季稻首次突破1000公斤。一季超级稻+再生稻”亩产达到1561.06公斤。

  一亩地产出一吨半的稻谷,这也实现了袁隆平“吨半稻”的梦想。

  稻田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也越过越好。联德村“老支书”何亨礼介绍说,在示范基地建立前,2009年联德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三千多元人民币,到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接近八千元,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百亩种植大户。

  在灌阳散播下种子,袁隆平还希望把灌阳超级稻经验推广。2019年10月9日,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户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90岁高龄的袁隆平出席。这也是袁隆平在全国建立的十多家工作站中唯一的一家村级工作站,旨在开展杂交水稻选育与示范推广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扩展杂交水稻的种植区域,有效提高土地单面积产量,实现粮食增产。

图为5月23日,航拍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杂交水稻种植区域。  杨宗盛 摄

  图为5月23日,航拍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杂交水稻种植区域。  杨宗盛 摄

  走进小龙村,一眼望去绿油油的稻田长势喜人,这片四面环山的盆地里种植了数十亩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选育的水稻新品种。

  该工作站技术负责人杨通洲表示,工作站建立以来,通过种质资源的筛选与改良,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栽培示范,初步进展比较明显。

  5月23日下午,杨通洲还忙着在灌阳多个试验田开展技术指导。当晚,他又连夜开车赶回长沙,送别袁老师。作为袁隆平的学生,跟随其十余年的杨通洲表示,将把悲痛化为力量,用实际行动把袁老师交代的工作任务继续开展下去。

图为5月23日,航拍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杂交水稻种植区域。  杨宗盛 摄

  图为5月23日,航拍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杂交水稻种植区域。  杨宗盛 摄

  据统计,2020年灌阳县粮食种植面积达41.39万亩,产量16.08万吨。如今当地还依托“超级稻+再生稻”示范基地,创建了集农业示范、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赞 (0)踩 (0)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