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打工不如在家种红薯!‘红薯粉’支书引领我们脱贫致富。”村民口中的“红薯粉支书”就是八步区开山镇开山村党支部书记莫业峰。提起莫业峰,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开山村是国家“十三五”时期的贫困村,在“八有一超”“十一有一低于”达标的情况下,于2016年成功脱贫。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莫业峰将目光聚焦在了开山的特色产业红薯粉上。莫业峰以2017年成立的众齐种养合作社为基础,于2019年3月成立了贺州市五螺人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种植红薯、有机稻,纯手工制作红薯粉产业为主导,其他相关产业并举的经营模式,通过流转村里13万多平方米的土地,建成了两个33万多平方米的稻薯轮作基地,一个1200平方米的红薯粉纯手工加工基地,与56户农户签订了务工协议,带动了周边86户农户的产业发展,旺季每天用工量达80人,进一步夯实了开山村的脱贫成效,实现了产业助脱贫的目标。
“我年龄大了,在外面做工没人要,在这里挖红薯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补贴了家用,还能照顾老人小孩,而且这里一起做工的人也很多,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做工,生活充实多了。”在红薯粉加工厂,60岁的贫困户李官妹挥舞着手上的铲子笑嘻嘻地说。
为实现红薯粉的多样化,莫业峰除了种植“西瓜红”、紫薯008品种,今年又增加了“冰淇淋”品种。“今年红薯品种多,长势好,亩产可达500公斤,按照每公斤红薯生产0.2公斤红薯粉计算,预计能生产1万公斤红薯粉,收入能有30余万元。”莫业峰开心地说。
谈到未来的打算,莫业峰说,他会继续发挥党支部书记的职能作用,做大做强“五螺人家”,通过对红薯进行深加工制作红薯干等农副产品,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在原有的线下传统销售的模式下,利用电商等线上平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将稻薯轮作基地扩大到66万多平方米,吸收更多村民进入公司,让“五螺人家”成为决战决胜2020年脱贫攻坚的一把利剑。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
“路通财就通!”近日,铁山港区兴港镇粟山村委文书缪成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粟山村脱贫致富的“秘笈”——随着横穿粟山村的营闸公路(营盘至闸口)于2015年底修通,多年来制约粟山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得以解决。 【详细】
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部分,具有聚民心、启民智、汇民力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八步区积极探索文化扶贫的新路径,将文化扶贫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结合,由“送文化”变为“种文化”,由“输血”转变为“造血”。 【详细】
在盛夏的蝉鸣中,笔者来到一个叫塝细冲的地方。只见树林边,清澈的溪流汇入了几个浅浅的小池塘,村民们正弯腰把池塘的田螺一个个拾起,不一会便满满一桶。八步区灵峰镇灵峰村支书曾庆熙告诉笔者,这里原来是丢荒了近10年的山冲田,近两年村里通过流转、租用群众丢荒的山 【详细】
现年55岁的他,看上去比较苍老,但很有精气神,和蔼可亲,他就是平果县太平镇袍烈村退伍军人,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县人大代表陆绍存,至今他已当了20年的村干部。担任村干部以来,他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引导群众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详细】
8月8日,在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灵峰村,村民们正在几个小池塘里拾田螺。村支书曾庆熙说,这里原是丢荒近10年的山冲田,近两年村里通过流转、租用群众丢荒的山冲田,改造后养殖田螺,并建成灵峰镇生态田螺养殖基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