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分钱没有,儿子读大学又要钱,当扶贫干部来动员我搬迁的时候,我想都不敢想有这种好事。人均只用交2500元,就能拎包入住。”7月15日,象州县运江镇铜盆村贫困户覃凤香向记者讲述自己住上新房的心情。
今年60岁的覃凤香身患重疾,和读大学的儿子相依为命,由于家里的老泥房倒塌了,只得借住到瓦厂里。如今,她住上了老乡家园的新房子,感觉就像“一个天一个地”。
象州县委书记邓应文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县计划易地搬迁贫困人口2057人,目前已搬迁525户2057人,提前两年完成搬迁任务。近年来,该县在快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老乡家园工程建设的同时,确保贫困户能“搬得出、融得入、能脱贫”,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
贫困户“拎包入住”
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中,象州县启动老乡家园安置小区项目选址和用地指标申报等前期工作。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的模式建设,并通过边平整、边设计、边推进的超常规措施,缩短建设周期,总投资1.2亿元的老乡家园项目建设不到两年时间,就全部完成29栋共504套安置房建设,交付搬迁户搬迁入住。
该县发动扶贫工作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动员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报名。其中,132名持有残疾证并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获得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照顾,共有525名易地扶贫搬迁人员享受低保政策,体现党和政府对残障人员、特困人员的关爱。
为了最大限度减轻贫困户搬迁负担,该县还积极动员企业对易地搬迁户开展送温暖献爱心。
7家企业在老乡家园贫困户入住时送来爱心被子、优质大米、生活用品等,真正让贫困户实现“拎包入住”。
贫困村民变市民
走进老乡家园,只见29栋崭新的楼房分成两排,灯光球场、文化舞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小区外,是该县的民族中学,隔着一条马路的则是教师保障性住房。大家都说,象州的老乡家园是名副其实的“学区房”。
老乡家园周边除了学校和教师保障性住房,还已建成公安局、妇幼保健院、镇卫生院、小学、幼儿园、公园等。相关部门开展农超对接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老乡家园一带开设餐饮、农副产品筛选配送及便利店等流通服务,为搬迁户提供便利、完善的生活服务。
该县还大力提升小区的“软件”水平。小区成立居民小组和党支部,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组建广场舞娱乐队、老年艺术队、球队等。今年6月,花山社区的成立和选举工作的完成,让居民们有了获得感和归属感,很快融入县城生活。
贫困户变身上班族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实现搬迁人口脱贫目标,该县加强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力度。
2018年,该县易地扶贫搬迁户享受农业产业扶持(以奖代补)365户127.37万元,96户小额扶贫信贷,115户138人获教育扶贫,92户279人获社会兜底保障扶贫。
该县高度重视加强对搬迁人口的就业创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活动,先后向搬迁对象发布就业岗位信息1.5万多条,组织举办现场招聘会17场次,开展各类培训班15期次。目前,易地扶贫搬迁户家庭劳动力1155人中,已实现转移就业551人。
据统计,2016-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人口累计脱贫1534人,脱贫率达74.91%,2019年底力争全部脱贫。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
今年前5个月,象州县财政共筹措扶贫资金7030.41万元,并严格执行规范扶贫资金使用及扶贫项目管理,大力提高扶贫资金有效利用率。 【详细】
一条条道路宽阔整洁,一块块绿化划分有序,一排排楼房鳞次枇比、耀眼夺目……这里就是地处平桂区西湾街道的“老乡家园”。5月7日,在“老乡家园”的平桂区扶贫移民服务中心揭牌成立,组织、民政、人社、卫健、教育、移民等10管理和服务部门进驻服务中心。这服务管理体系 【详细】
开展就业帮扶是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重要举措。当前,贺州市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摸清底数、下沉服务、广泛宣传、思想动员等措施,全力对三县两区1.6万易地扶贫搬迁户3.5万劳动力开展后续就业帮扶取得实效。 【详细】
“安置点的新房几乎是拎包入住,拆除旧房和复垦还有5万元补助,政策实在给力。”日前,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坡林村村民万慎拆掉自家旧房,安心在县城的六一安置点居住,一心谋划致富奔小康大计。 【详细】
5月10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拿银安置区二期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压路机、搬运车、勾机、铲车和建筑工人在忙碌作业,外墙装饰、小区路面硬化、休闲场地等公共配套基础设施正紧张施工中,搬迁安置区二期项目建设正在加速推进。该安置区二期计划建设41栋3000套安置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