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特色产业覆盖逾八成贫困户

  荷花迎风招展,“飞鸡”满山飞跑,瓜果处处飘香,甘蔗长势喜人……7月4日,在武宣县各贫困村,如此景象令人欣喜。

  武宣县有“十三五”时期建档立卡贫困村45个、贫困户1.8万户、贫困人口7.2万人,今年要实现21个贫困村2.1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出列,整县脱贫摘帽。

  为打赢打好这场硬仗,该县精准施策、定向发力,通过“产业集成规模化、资金管理精细化、产品销售多元化、干群参与全员化”举措,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项目落地见效,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据统计,截至6月14日,该县今年参与发展“5+2”特色产业的贫困户达1.56万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8.6%,21个预脱贫村有19个村已达标。

  因地施策选准优势产业

  “新鲜,好吃!”“我第一次吃到那么甜的哈密瓜。”6月25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人民网到武宣县开展“砥砺奋进60载·2018境外媒体看广西”采访活动。8家境外媒体的15名记者来到桐岭镇,被和律村金灿灿的哈密瓜吸引。记者们纷纷拿起相机、手机,和哈密瓜合影。

  “当初,通过多次的考察和筛选,综合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及群众的技术条件等,我们最终选定哈密瓜产业。”和律村第一书记李永楷介绍,桐岭气候环境适合哈密瓜种植,而且贫困户都掌握一定的瓜果种植技术。

  武宣县在确定扶贫产业时,坚持“稳粮、保蔗、优果、增菌、扩茶、提畜牧、抓特色”的思路,选定优质稻、糖料蔗、柑橘、猪、鸡及桉、花生大豆为县级“5+2”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由各村选定主导产业,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培育休闲观光、生态循环等新型农业,实施九大产业扶贫工程,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扶贫集群。

  与此同时,该县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生产模式,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

  分类管理破解资金难题

  6月15日,武宣镇大岭思贵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启动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签约仪式,吸引70户贫困群众签约入股;6月20日,三里镇金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举行产业扶贫分红仪式,64户贫困户获分红金额达12.8万元。

  “入股合作社,大家一起承担风险,收入更稳定。”东泉村村民陈准猷说。

  为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武宣县多渠道筹集产业帮扶资金,并分类精细管理:对分散发展种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以奖代补扶持发展产业;对有劳力和技术的贫困户,给予3至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等;对无技术、无劳力的贫困户及收入不稳定的贫困户,引导他们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进行合作或委托经营,从企业经营的收益中获得股金分红、利润分成。

  金鸡乡赖山村海康生猪养殖场与正大集团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与172户贫困户签订7年入股协议,贫困户前3年每年可获分红收益4000元,后4年每年分红收益2000元。

  上下联网畅通销售渠道

  “只要在阿里巴巴平台搜索‘桐岭哈密瓜’,就能下单购买到新鲜的桐岭哈密瓜。”6月25日,在武宣佰佳食品公司,负责人韦林波边演示网上下单边说,除哈密瓜外,李果、葡萄、甜玉米等当地很多特色水果,都已经上网销售。

  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破解产品销售难题,武宣县积极引导企业搭建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以“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式对接市场,构建“县级物流运营中心+乡级体验店+村级终端”的电商物流体系。

  目前,全县已培育各类电商服务点88家,实现45个贫困村全覆盖。2017年以来网上销售农产品1720万元,8家农产品企业参与农业区域品牌“武仙味”推广。同时,引进龙头企业保底收购种植基地和养殖小区农产品,打消群众销售顾虑。

  目前,全县建成59个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参与企业21家。

赞 (0)踩 (0)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