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4日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我们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发展旅游,每年收益约60万元,还有额外旅游分红。农村变美了,农民变富了,农村并不比城里差。”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民安镇丰村党总支书记曾广南告诉记者,丰村拍卖出让成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60亩,用于广西铜石岭国际旅游度假区服务设施建设用地。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是全国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的缩影。近年来,广西统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撬动了产业发展,扮靓了农村颜值,产业发展有奔头,农民增收有盼头,幸福生活有甜头。

  农地入市,撬动乡村产业发展

  2015年以来,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县市之一,广西北流市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4454”模式,明确就地入市、整治后异地入市、城中村入市、新增建设用地入市4种入市途径,确定了协议出让、招拍挂出让、出租、抵押4种交易方式,涵盖工业、商业、住宅、旅游、公益5种用途地类,制定了4类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比例,其中工业和公益类项目政府财政提取分配比例5%,旅游类15%,商业类最高50%。

  以北流市农民工创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为例,当时该项目占用了部分农用地,由于施工时间较紧,通过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时获批新增用地90.21亩,创新缩小征地范围后建设用地保障新途径。业内人士表示,通过集体商住建设用地入市产生的资金收益,北流市统筹平衡其他类型用地入市收益,撬动产业类用地入市改革,健全了入市制度体系。

  当地探索创新“区片+安置类型”综合测算模式的入市土地增值收益保障标准和征地补偿标准,从源头上保障征收和入市两者模式的补偿基数平衡。同时,坚持政府主导项目、市场决定价格,实现农民获得征地补偿收益与入市增值收益基本平衡、政府土地财政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企业竞买土地价格基本平衡。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收益分配机制。

  “由于不同土地用途入市出让取得土地增值收益不同,当地住宅入市土地增值收益最高,因此政府财政提取的调节金比例也最高。”北流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景汉说。

  北流市民乐镇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成一家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2020年6月香港德永佳集团·创科纺织(广西)有限公司在此入驻。记者看到,厂房内分为缝剪、烫熨、质检、打包等多个功能区,员工们正在赶制秋冬服装。“公司有400多位员工,多为周边村镇的村民,平均工资超过3000元/月。”该公司行政中心主任徐芳明说。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后,有效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盘活了农村集体土地资产,解决乡村振兴土地要素保障的问题,壮大村集体经济。此外,政府收取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一部分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入市项目配套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空间,扮靓美丽乡村颜值

  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管理主要存在“批不了”“管不住”“退不出”问题,导致农村违法建房无序蔓延,人居环境得不到改善,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建军就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2020年7月,针对制约农村村民住宅合理用地需求的突出问题,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制印《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的通知》,从规划空间预留、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等环节系统提出解决措施。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满足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等用地需求。

  “一户一宅权,指标能卖钱……房前养花草,屋后种菜园……户户不违建,幸福咱家园……”在西埌镇木棉村的村庄规划图上,记者看到了预留的宅基地。木棉村是北流市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点之一。过去村里房屋杂乱、垃圾遍地。如今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猪圈牛圈、垃圾堆集的竹林变成了公园,泥砖房经过加固翻修变成了陶艺研学馆,破旧的院落改造成了农家餐馆……

  新圩镇河村结合旧村改造和宅基地改革,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殊荣。据河村党委书记陈家平介绍,该村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河村小学分校,建设集人才培训、住宿、饮食于一体的村级“乡村振兴学院”。预计年内投入使用,面向全区乃至全国开展乡村振兴的相关教学业务。

  自2017年以来,北流市在新圩镇河村、民安镇高车村、北流镇新城村和潮塘村实施第一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退出、流转和整治入市。目前,当地已全面展开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全面推动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涉及20个镇共27个村,村庄规划编制、宅基地退出、拟计划复垦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北流市实施旧村(城中村)改造整治入市和零星分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工作,已实施旧村改造入市项目15个,涉及宅基地退出182户,退出宅基地9500多平方米。实施零星分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复垦18000亩,预计复垦完成后,可结合宅基地改革退出零星分散宅基地2530多户,面积约480多亩,腾退村内空闲地(宅基地)4200多亩。

  腾退、整理所得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安排到集中区和建新区使用,为城区周边、工业集中区项目通过农地入市解决项目用地提供指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拓宽项目用地途径,进一步缩小征地范围,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同时,农地入市开发建设项目在城市规划区范围集中建设,为农村村民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走进民乐镇万平村艺术小镇,艺术瓷、篆刻印模、名家书画等装饰悬挂在村巷和空地间,浓厚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据了解,万平村积极用好宅基地改革、土地复垦、土地复耕等“十笔钱”助力乡村振兴,将在鸡社帽塘片建设苏东坡艺术馆、黄宾虹艺术馆、岭南雕刻艺术创作基地,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民乐镇副镇长伍飞告诉记者,下一步,民乐镇将继续深挖民间艺术资源,带动餐饮、民宿等系列产业发展。

  如今,北流市逐步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使用制度,将农村宅基地退出整治复垦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解决乡村振兴和乡村风貌提升资金来源的关键问题,不断刷新农村的颜值。以新圩镇河村、西埌镇木棉村、民乐镇万平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崛起,逐步形成贯通全市乡村的旅游新线路,吸引周边市县的群众纷纷前往取经。

  释放红利,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2016年9月,北流市启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找准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结合点,统筹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供应。据统计,目前完成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项目436宗用地,面积16631.80亩。其中,存量建设用地通过直接入市解决;农用地(需农转用的)通过新增建设用地入市(只转不征)解决。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的同时,北流市制定《北流市土地征收项目目录》,将土地征收项目用地范围缩减为21类项目,不属于土地征收目录的严格禁止动用土地征收权。制定《北流市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建立风险评估、民主协商、纠纷调处机制,实行灵活多元补偿,保障农民权益。

  北流市市长华海德介绍,2020年北流市成为广西首个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市),连续几年排名广西各县(市)第一,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家。玉林市委常委赵志刚感慨地说,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北流长期存在的工业和城市建设短板初步得到破解,农民成最大的受益者。

  在统筹“三块地”改革过程中,北流市创新“土整归村”改革,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合作社按工程建设标准,组织村民直接参与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减少项目招标、预算评审、预算核减、监理等环节和费用,土地整治项目利润、管理费得以最大化地转化为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和农民务工收入。仅仅1年时间,全市村集体的平均收入超过了11万元。

  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自然资源改革政策,新圩镇河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5万增加到了550万元,大部分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建设。“我们创办了北流市壮美箱包加工有限公司,目前解决了18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的目标是解决50人就业,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5万元以上。”陈家平满怀信心地说。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广西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建军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实施改革创新攻坚行动,推动要素活力释放更加充分,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广西乡村振兴注入自然资源内生动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谢惠敏
分享
首页